廢舊市場 廢舊物資 二手設備 回收廢料 危廢處置 固體廢物處理
眼下,中原大地即將進入秋收、秋耕、秋種的農忙時節。作為全國糧食生產“壓艙石”,河南用1/16的耕地產出了全國1/10的糧食和1/4的小麥。然而,糧食高產背后的高強度施肥也付出了額外的生態環境代價。2024年,河南PM2.5年均濃度達46.8微克/立方米,居全國末位,超出國家二級標準33.7%。如何在守護“糧袋子”的同時留住“好空氣”,已成為河南高質量發展路上必須破解的難題。筆者通過調研梳理撰寫本文,以探討兩者兼顧的路徑。
農業施肥與PM2.5存在關聯性
河南農業大省的定位決定了農業生產需高強度投入。全省普遍實行“小麥—玉米”一年兩熟輪作,耕地復種指數高,作物氮素需求旺盛,化肥是保障糧食安全的必要投入。
當前,河南化肥施用呈現“總量大、強度高、結構偏、方式粗”的顯著特征。從用量和使用強度上看,2023年,全省化肥使用總量達584萬噸,是全國均值的3.6倍;以“本省總面積”為計算口徑,施用強度為35噸/平方公里,是全國平均水平的3.7倍,位列全國第一。從使用結構和方式看,因小麥、玉米等糧食作物對氮素需求高,氮肥在化肥中占主導;控釋肥等新型高效肥料使用率較低,且不少農戶習慣表層撒施。這些問題導致氮素揮發流失率高達15%—30%,導致每年約有47萬噸氮從化肥中流失排入大氣,為PM2.5污染埋下隱患。
大量的化肥尤其是氮肥,如何一步步變成PM2.5?從化學反應機理上看,氨是PM2.5“核心成分”的“必需品”——沒有氨,PM2.5中占比60%的硫酸銨、硝酸銨就難以形成。例如河南省濮陽市南樂縣龍王廟省界監測站數據顯示,PM2.5中銨根離子(NH4+)實際數量占比達56%,是硝酸根的1.9倍、硫酸根的6.2倍,更是硫酸銨、硝酸銨等污染物形成的核心支撐。
調研發現,氮向PM2.5的關鍵轉化路徑有兩條:一是尿素、碳酸氫銨等氮肥在土壤脲酶作用下會分解揮發氨氣。作為大氣中唯一的堿性氣體,氨氣會與SO2、NOx轉化而成的H2SO4、HNO3發生反應,生成硫酸銨、硝酸銨,這類物質占PM2.5質量的60%。二是氮肥經硝化、反硝化作用還會釋放NOx,一方面會氧化為硝酸,與NH3生成硝酸銨;另一方面會輔助生成臭氧,加速揮發性有機物轉化,間接推高PM2.5濃度。
農業施肥與PM2.5污染呈現時空“綁定”特征
調研發現,化肥施用與PM2.5之間呈現出一定的時空規律特征。
空間上,高污染區與糧食主產區高度重合。從全國范圍看,PM2.5高濃度區域(如京津冀及周邊、汾渭平原)與華北平原、長江中游平原等核心糧食產區高度重疊,糧食主產區省份普遍呈現出種糧規模與PM2.5濃度的正相關性。從河南省內看,豫北、豫東、豫中黃淮海平原糧食主產區(小麥、玉米種植占全省65%以上),恰好也是PM2.5高濃度區。在這些區域,化肥施用強度遠超豫西非糧食主產區,加上三面環山的地形制約和秋冬季靜穩天氣影響,污染物難以擴散。值得注意的是,豫北、豫中部分城市空間相對而言較為緊湊,導致城市間污染物容易“串門”,進一步加劇了區域污染。
時間上,施肥期打破了PM2.5“冬高夏低”的常規。從年際變化來看,2016年—2024年全國化肥使用量減量16.6%、PM2.5下降30.2%,河南化肥使用量減量15.7%、PM2.5下降37.9%,兩者“同降”趨勢明顯。從月度維度來看,我國北方PM2.5常規呈“冬高夏低”態勢,但河南的施肥期打破了這一規律:3月小麥返青追肥,會讓PM2.5降勢減緩;6月—8月玉米三輪施肥(底肥、追肥、補肥),會拉低夏季PM2.5排名,比如濮陽市PM2.5濃度在全國168個重點城市單月月均排名2025年1月—5月為倒60左右,6月—8月跌至倒10、倒5、倒5;10月小麥底肥施用疊加氣象條件惡化,會進一步推高PM2.5濃度,形成污染“凸起”。
這種關聯性河南并非個例。對比同為糧食主產區的黑龍江綏化(一年一熟,以玉米為主)與河南濮陽(一年兩熟)兩地數據可見,盡管兩地耕作制度、氣候差異巨大,但綏化在4月春耕施肥、7月玉米追肥、11月秋施基肥期間,PM2.5同樣出現了不同于常規的波動,這說明農業施肥對PM2.5的影響是全國糧食主產區的共性問題。
以三措并舉破局,兼顧保產與治污
對于糧食產區而言,守護“糧袋子”和留住“好空氣”都是關乎民生的重要事項,需要系統謀劃。筆者認為,兼顧“保產量”與“治污染”,需從政策、技術、產業三方面協同發力。
一是政策保障,健全補償與考核機制,平衡區域權益。建議相關地方按“化肥用量—氨排放系數—PM2.5貢獻權重”,測算糧食生產的額外生態環境代價,關聯適用的中央財政專項補償資金,用于化肥減量增效;可以探索跨省補償機制,以糧食供應受益補償資金優先支持農業面源治理。可考慮將氨濃度納入常規監測,掌握合理施肥的氨排放對PM2.5的實際貢獻,為考核提供參考。此外,構建跨部門協作體系,增設“農業源PM2.5防控協同工作組”,就技術推廣與肥料、監測與成效評估等事項形成聯動機制。
二是技術支撐,推廣減量增效,減少氮素排放。在高效施肥技術普及的基礎上,通過“田間課堂+線上指導”向農戶推廣測土配方施肥、化肥深施/側深施、水肥一體化等技術,有效減少氨揮發。針對緩釋肥、控釋肥、有機肥等新型環保肥料“價高難推廣”問題,通過補貼農戶和肥料企業,促進新型環保肥料的廣泛使用。另外,可以實施定額監管,按土壤肥力明確作物氮肥施用上限,落實“定額監管+超量約束+達標補貼”,對未超定額的農戶、合作社給予化肥補貼,超定額則取消補貼并重點監管。
三是產業轉型,優化種植結構,打造生態閉環。嚴守耕地紅線與糧食安全底線,適度擴大大豆等低氮作物規模,發展油菜、花生等特色經濟作物,優化糧經比例(農作物種植中糧食作物種植面積與經濟作物種植面積的比例),降低區域整體氮素需求。優化農業空間布局,以濮陽、周口等糧食主產地市為試點,按“近郊減量、遠郊穩定、全域循環”原則,在城市周邊5公里內削減30%高強度種植面積,發展低肥耗都市農業;遠郊集中建設高標準農田,同步推進種養循環基地建設,用有機肥替代化肥,實現“秸稈—飼料—糞便—肥料—耕地”的生態閉環。延伸農業產業鏈,培育小麥、玉米等作物的地理標志品牌,建設產地初加工與精深加工中心,提升農產品附加值;發展“農業+文旅”新業態,拓寬農民增收渠道,形成“減量不減收、提質又增效”的良性循環。
特別申明:“廢舊市場”所推送資訊均來源于環保行業各新聞平臺,由[廢舊市場]整理編輯,非商業用途,目的在于傳遞行業信息,內容僅供參考。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若涉及版權問題,請聯系【廢舊市場】做刪除處理。
首頁 | 關于廢舊市場 | 服務條款 | 聯系我們 | 免責聲明 | 付款方式 | 平臺執照 | 意見反饋
客服:0315-2023808
ICP經營許可證編號:冀ICP備18022173號-2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:冀B2-20210043
客服熱線:0315-2023808 工作時間:9:00-21:00
共贏熱線:
0315-2023808
掃一掃
下載廢舊市場APP